热门搜索:
营养饮食 食物相克 食物热量

聤耳(聤耳 )

别名: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90%
多发人群:
儿童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耳后疼痛 耳流脓 耳道异物 复听 复聪现象
并发症:
垂体性侏儒症 脑囊虫病 新生儿泪囊炎 气压创伤性中耳炎 粘连性中耳炎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中医科 耳鼻喉科
治疗方法: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聤耳治疗?

聤耳辨证论治

聤耳中医治疗

 1. 二味消毒散(《外科大成》卷一)

  【药物组成】白矾、明雄黄。

  【制法】上为末,茶清调化。

  【用法】鹅翎蘸扫患处。

  【功能】除湿止痒。

  【主治】红肿痛痒流水;聤耳

  2. 干胭脂膏(《婴童百问》卷四)

  【药物组成】干胭脂、白龙骨、白矾(煅)、白石脂(研)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为枣,如枣核大。

  【用法】以绵裹l丸,纳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不止。

  3. 大黄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川大黄15g,黄连末7.5g,龙骨末7.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每用少许,绵裹纳耳中。

  【功能】泻火燥湿,收敛生肌。

  【主治】耳有恶疮,时流脓水。

  4. 白龙散(《外科精义》卷下)

  【药物组成】寒水石120g(烧半白,研),乌贼鱼骨(研)、滑石(研)各30g,硼砂9g,轻粉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于掺;耳中痛者,油调如煳,滴红于耳中。

  【功能】生肌止痛。

  【主治】聤耳;耳中猝然大痛。

  5. 白龙散(《不知医必要》卷二)

  【药物组成】枯矾1.2g,龙骨4.5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搅净脓水,然后将药少许吹人,一日二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有脓水不干。

  6. 白矾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白矾灰7.5g,白龙脑22.5g,乌贼鱼骨7.5g,蒲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次1.5g,纱布包裹,塞耳中,日叁易之。

  【功能】解毒收湿。

  【主治】聤耳出脓水,延久不愈。

  7. 白矾灰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白矾灰、黄柏(锉)、乌贼鱼骨、龙骨各15g。

  【制法】上为细散。

  【用法】以绵缠柳杖,展去脓血尽,干掺药末于耳内,一日二叁次。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血。

  【主治】小儿聤耳有脓血,疼痛不止。

  8. 红玉散(《医级》卷八)

  【药物组成】枯矾、黄丹各1.5g,水龙骨(即底老油灰)3g(煅,研),海螵蛸3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梃子搅尽耳内脓水,用药少许,掺灌耳中,每日二次。勿令风入。

  【功能】收湿敛疮。

  【主治】聤耳流脓。

  9. 红绵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枯矾6g,胭脂1.5g,炉甘石(研)6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棉杖子缠缴耳中,令脓汁尽,别用棉杖子蘸药入耳,或干吹少许亦可。

  【功能】祛湿生肌。

  【主治】聤耳出脓及黄汁。

  10. 红绵散(《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

  【药物组成】枯矾、海螵蛸各3g,麝香少许,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清洗耳中脓水,再用吹药管将药吹入耳中。

  【功能】祛脓生肌。

  【主治】聤耳有脓及黄水。

  11. 红棉散(《寿世保元》卷六)

  【药物组成】枯白矾1.5g,干胭脂粉0.75g,麝香少许,片脑0.3g,熟炉甘石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搌干脓水,另将鹅翎管子送药入耳底。

  【功能】祛脓生肌。

  【主治】聤耳生脓并流黄水。

  12. 花胭脂丸(《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花胭脂、白龙骨、白矾灰、白石脂各15g,

  【制法】上为末,枣肉为丸,如枣核大。

  【用法】用时以绵裹1丸,纳入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小儿聤耳,常出脓水,久不止者。

  13. 吹耳散(《青囊秘传》)

  【药物组成】功劳叶(烧炭)、枳壳(烧炭)、梅片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吹入耳中。

  【功能】除湿清热。

  【主治】耳中流脓。

  14. 青矾散(《疡科选粹》卷叁)

  【药物组成】枯矾3g,龙骨0.6g,黄丹0.6g,麝香0.09g。

  【制法】上为末。

  【用法】干掺。

  【功能】收敛生肌。

  【主治】脓耳。

  15. 香矾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白矾、胆矾、红花各3g,麝香少许,蛇蜕1条(烧留性)。

  【制法】上为细末,瓷瓶收贮。

  【用法】先用新绵缠细箸头搌干耳中脓,然后挑药少许入耳中。次日用斡耳子擀去昨日药,再用上法,以愈为度。

  【功能】祛风活血,燥湿解毒。

  【主治】久患聤耳不愈,耳中有脓,时发痒痛。

  16. 矾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矾石(熬令汁枯)15g,雄黄7.5g。

  【制法】上为极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子拭耳内令干,却滴生麻油一二点入耳内,仍以绵杖子粘药末少许在耳内。不拘久近,只一二度愈。

  【主治】耳内脓水,疼痛不止。

  17. 珍奇散(《凡台玉案》卷六)

  【药物组成】珍珠、炉甘石(煅)、紫草茸各9g,麝香、枯矾各0.6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次少许,吹耳内。

  【功能】解毒燥湿,生肌敛疮。

  【主治】耳疮并耳内流脓。

  18. 香附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香附子末9g,干胭脂3g,密陀僧3g,轻粉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脓。

  【主治】耳内有脓水不干。

  19. 禹余粮丸(《太平圣惠方》卷叁十六)

  【药物组成】禹余粮7.5g(烧,醋淬七遍),乌贼鱼骨7.5g,龙骨7.5g,釜底墨7.5g,伏龙肝7.5g,附子1枚(去皮、脐,生用)。

  【制法】上为末。每用如皂荚子大,以绵裹。

  【用法】纳耳中,一日二次。

  【功能】敛湿祛脓。

  【主治】聤耳有脓者。

  20. 胚矾散(《普济方》卷五十五引《海上方》)

  【药物组成】枯白矾、乌贼骨各3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末。

  【用法】先用绵杖拭去脓汁,后将药吹入耳内。

  【功能】敛疮排脓。

  【主治】耳中脓出。

  21. 蚕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药物组成】蚕纸(已出者,烧灰)、乌贼骨(去甲)、染胭脂各3g,麝香(研)1.5g。

  【制法】上为散。

  【用法】满塞耳中,不动,候自落;未愈再用。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中流脓久不愈。

  22. 莫愁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生地各15g,当归30g,炒栀子、天花粉、香附各6g,甘草、苍术各3g,炒荆芥9g,枳壳1.5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肝清火。

  【主治】妇人经来之时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乳房胀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

  23. 黄矾散(《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

  【药物组成】黄矾15g,乌贼鱼骨7.5g,黄连7.5g(去须)。

  【制法】上为细末。绵裹,如枣核大。

  【用法】塞耳中,一日换叁次。

  【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敛脓。

  【主治】小儿耵耳,出脓水。

  24. 润胆汤(《辨证录》卷叁)

  【药物组成】白芍30g,当归30g,柴胡3g,炒栀子6g,玄参30g,天花粉9g,菖蒲2.4g。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润胆开窍。

  【主治】双耳忽然肿痛,内流清水,久创变为脓血。

  25. 清肾汤(《寿世保元》卷八)

  【药物组成】防风、天花粉、贝母、黄柏(盐水炒)、白茯苓、玄参、白芷、蔓荆子、天麻、半夏(泡)各1.5g,生甘草0.75g。

  【制法】加生姜3片,水煎,去滓。

  【用法】分二次温服。

  【功能】清肾化痰。

  【主治】耳热出汁作痒。

  26. 麝香散(《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八)

  【药物组成】蜘蛛1个,坯子胭脂、麝香0.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以绵捻子搌耳中脓尽,用药少许,掺入耳内。

  【主治】小儿聤耳内生疮,或有脓汁。

  27. 舒胆汤(《慈幼新书》卷二)

  【药物组成】当归、白芍、玄参、花粉、炒栀子、柴胡、石菖蒲。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行气舒胆,清热解毒。

  【主治】两耳肿痛,内流清水,久则变为脓血。

  28. 蛸矾散(《仙拈集》卷二)

  【药物组成】海螵蛸、枯矾各3g,麝香0.3g,干胭脂1.5g。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少许,吹耳内。

  【功能】收湿生肌。

  【主治】耳出脓水。

  29. 鼠黏子汤(《古今医鉴》卷九)

  【药物组成】连翘、黄连(酒炒)、玄参、桔梗、栀子(炒)、生甘草、牛蒡子(炒)、龙胆草(炒)、板蓝根。

  【制法】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服,随饮酒适量。

  【功能】清泄肝胆,消肿止痛。

  【主治】耳内肿痛。

  30. 蔓荆子散(《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药物组成】蔓荆子、赤芍药、生地黄、桑白皮、甘菊花、赤茯苓、川升麻、麦门冬(去心)、木通、前胡、炙甘草各3g。

  【制法】用水300ml,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150ml。

  【用法】食后服。

  【功能】疏风清热。

  【主治】耳出脓汁。

  31. 犀角饮(《诚书》卷七)

  【药物组成】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药、木通、玄参、甘菊花各3g,炙甘草1.5g。

  【制法】加生姜,水煎,去滓。

  【用法】温服。

  【功能】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耳门肿痛,脓水流出。

  32. 解疮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木鳖子仁、当归、甘草各30g,大黄汁1升,黄芩、防风各7.5g。

  【制法】上为末,每次15g,水煎,去滓。

  【用法】食后、临卧服。

  【主治】耳内闭痛,脓血流出。

  33. 聤耳明矾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药物组成】枯矾、龙骨(研)各6g,黄丹(飞)4.5g,干胭脂2.1g,麝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先以绵杖拭去脓,别用棉杖,蘸药引入耳中。

  【功能】收湿敛疮。

  【主治】脓耳。

  34. 蝎倍散(《普济方》卷五十五)

  【药物组成】五倍子30g(炒),全蝎9g(烧存性),白矾(枯)3g。

  【制法】上为末,人麝香少许。

  【用法】吹人耳中。

  【主治】聤耳,脓出不止。

  35. 麝红散(《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药物组成】蝎梢7枚(去毒,烧干,取末),坯子胭脂1.5g(别研),乳香0.3g(别研),麝香1.5g(别研)。

  【制法】上并研末令匀。

  【用法】每日以斡耳子挑少许入耳中,一日夜叁四次。

  【功能】祛脓定痛,收湿生肌。

  【主治】脓耳。

聤耳相关医生

更多>

  • 钟秋生,主任中医师
    钟秋生 主任中医师
    未开通
    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 风湿免疫、骨关节、皮肤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杨解军,主任医师
    杨解军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 头颈外科、鼻窦内窥镜外科、鼻眼相关外科、鼻颅底外科疾病的诊治。

  • 宋志耘,主任医师
    宋志耘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天津市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擅长疾病: 对多部位阻塞所致鼾症的诊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内窥镜技术对鼻腔鼻窦多部位病变的手术治疗,并扩展至眶周、颅底相关学科范畴。

  • 杨凌阁,主任医师
    杨凌阁 主任医师
    未开通
    长沙市第四医院 中医科

    擅长疾病: 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系疾病、急慢性骨病、糖尿病、痛风性关节炎、急慢性肝病、肿瘤。各种结石病、老年性病变,积累了丰富经验。治疗外、妇科等疑难杂症有独道之处,对皮肤病的治疗亦有很深的造诣。

聤耳相关医院

更多>

相关医院

专家推荐

  • 李秀莲

    李秀莲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擅长:主任医师

    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博

  • 卢秀英

    卢秀英 危重病的救治。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儿内、急救专业近四十年,具有丰富的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抢救治疗经验。特别擅长各种休克、中毒、抽搐等

  • 席时华

    席时华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眼底疾病及小儿弱视诊治

    擅长:主任医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余年,具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

  • 李晶

    李晶 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青光眼、泪道疾病及眼外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主任医师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汉族,陕西人。198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学士学位。毕业后分配

  • 热西提

    热西提 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主任医师

    1965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临床医疗学,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曾获自治区优秀专家称号。全国

推荐问答

“两阳夹一阴”是什么意思?

“两阳夹一阴”是中医术语,指的是在脉象诊断中,患者脉搏出现的一种特定变化。具体表现为,脉搏在两次有力的跳动(阳脉)之间,出现一次无力的跳动(阴脉)。这种脉象可能与某些病理状态相关,如气虚、血虚等。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判断疾病性质和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细致的脉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估。

“血里有风”是什么意思?

“血里有风”这一表述并非现代医学术语,而是源自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概念。在中医理论中,风被认为是一种外邪,可以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当风邪与血相搏,可能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皮肤瘙痒、麻木、抽搐等症状。现代医学中,这可能与血管炎、神经病变等疾病相关。治疗上,中医会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调和气血、驱风散寒等方法,而现代医学则可能通过抗炎、改善血液循环等手段进行治疗。

“以形补形”中医智慧如何应用于食疗?

中医食疗中的“以形补形”智慧,是指通过食用形状或性质与人体器官相似的食物来补益相应脏器。例如,核桃因其形状类似人脑,被认为能补脑益智;动物肝脏富含铁质,有助于补血养肝;番茄富含番茄红素,对心脏健康有益。这一理念强调食物与人体器官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食疗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在应用时,应结合个体体质和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食物,以达到最佳的食疗效果。

11点睡觉算熬夜吗?

根据人体生物钟和健康睡眠模式,晚上11点睡觉并不算熬夜。一般而言,晚上10点至11点之间入睡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睡眠时间。人体在夜间会经历多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大约90分钟,包括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确保每晚获得7至9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个体差异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适宜的睡眠时间,因此,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睡眠习惯是必要的。

11岁男孩标准身高体重是多少?

11岁男孩的标准身高体重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可以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生长标准。一般来说,11岁男孩的平均身高约为145至155厘米,体重约为35至50公斤。这些数值会因遗传、营养、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整体健康和成长趋势,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身高体重数值。如果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疑虑,建议咨询儿科医生进行专业评估。

12岁孩子胃疼能吃达喜咀嚼片吗?

对于12岁儿童出现胃痛症状,达喜咀嚼片(铝碳酸镁片)可以作为一种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的药物。该药物主要通过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来发挥作用。然而,在使用达喜咀嚼片之前,建议首先咨询儿科医生或专业医疗人员,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体质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评估是否适合使用达喜咀嚼片,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未经医生指导,不建议自行给儿童用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