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养生之午时心养生

2014-03-10健康养生
香哈知识

午时《上午11点至午后1点),心经当令。对应属相是马,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对于普通人来说,睡子午觉最为重要,夜里11点睡觉和中午吃完饭以后睡觉,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都有好处。午饭要在未交替之时的12:30吃最好,除了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

午时——短暂的休息让心经神清气爽

*心经不容小看,养心就是养健康

*午时吃好午餐,就能多活10年

*长阳消阴,午睡一刻值千金

*夏季心养生,心要静,饭吃好,莫生气

心经要穴对症调治常见病

*神门穴——失眠

*极泉穴——腋臭

午时——短暂的休息让心经神清气爽

午时11点~下午l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因为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规律,这个时候阳气最旺。《黄帝内经》说,阴是主内的,是主睡觉;阳是主外的,主苏醒。人在午时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能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所谓“午”,是表示阴阳相交的意思,凡是带“午”的字也都有“相交、相抗”的意思,比如说“忤逆”。意思就是入与人之间的相抗、不顺从。午时气血流注于心经,就像流水作业一样,气血到了心经,心经自然就要接应,所以此时是心经当令。

从一天的时辰来看,心经是在中午11~13点值班,而这个时辰还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根据时辰养生的规律,该怎么养护心经呢?综合起来看,你只需要做好两件事就可以了,一是睡觉,一是敲心经,睡觉可以应天地的气机转换,而不去搅动它,至于怎么睡,最好是在饭后稍作休息后,在此时段内睡上约莫半小时就好了。如何敲打包心经?首先用手指掐住自己腋下里边的一根大筋,然后就可以拨动它。当拨到这根大筋时,小指和无名指就会发麻。这叫天泉穴,如果每天晚上临睡前拨十来遍,还可以对冠心病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所以,别说自己忙,哪怕在等公交车或者在上班的车上,你也可以用两分钟时间给自己揉揉。

因为经络说到底就是一种气血的运化,所以,这里还要提醒你要防止“子盗母气”,所谓的“子盗母气”实际上说的是脾胃和心之间的关系,这是用五行的相生应五脏来说的,即指脾胃气不足而借调了心之气,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欢喜过度,暴饮暴食使脾胃之气耗损过度而借调心气,欢喜过度则易心气涣散。一方面心有心的工作,心气不足,心必然会受到伤害。这就像借钱一样,如果你本身钱就不充足(有心脏病),结果还因为抹不过人情而出借金钱,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人财两空,钱没有了,朋友也会在你“收钱”的过程中被得罪了。

为什么人们在谈到一个事情的严重程度时会把“心”和“腹”扯到一起,将其说成是“心腹大患”?这并非是偶然,也非巧合。之所以说“此乃心腹之患,不除不足以安君心”之类的话,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二者有一种“表里”之亲。由表及里来看,腹指的是脏,即小肠,其对应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是属于表,而心指的是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可见,小肠经和心经在表里的层面构成了一个整体,正是这个原因,所以你会发现心脏病会有手指发麻的毛病,如果发麻到小指的话那是很严重的,因为小指的外围就是心经,当心脏出现刺痛的时候就表明心脏病已经发展到很深了,就是快要心梗了。如果只是小指发麻,那么就是告诉你心脏有问题了,如果中指发麻的话,那就是心包出问题了。

心与腹互为表里,一损俱损,一荣皆荣。

所以,无论是心经还是小肠经出了问题,都会对相应的部分构成影响,而这两个方面在身体里又都是处于身体的躯干部分(注:这里并不是说躯干就比四肢更重要),而是在从表到里的这个角度上来讲,说明了“心患”存在的深度,换句话从攻城略池的地域概念来看,就是说深入到了心脏。所以,心腹之患就是大患,二者实际上从健康角度来看,也是首当其冲的。

当社会愈来愈工业化时,休息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让人们不敢再有片刻的停歇。俗话说“中午饱,一天饱”。这说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但是匆忙的现代人要不就是事情没忙完,没空出去吃饭,要不就是嫌累不愿在家做饭。白领们往往一个电话出去订个外卖,或是匆匆出去吃个快餐。有些白领担心肥胖甚至用零食来代替午餐,都市白领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中医认为,人在上午的气血运化都属阳气,到午时开始生阴,即手少阴心经最旺,是养心的时间。这个时候就该给心补充营养了,由于上午体内热能消耗较大,午后还要继续工作和学习。我们的午餐就应该遵循健康养生的原则来配置,以五谷为主,配合大量蔬菜、瓜果,适量肉类、蛋类及鱼类食物,并减少油、盐及糖分。营养午餐还得讲究1:2:3的比例,即食物分量的分配:1/6是肉或鱼或蛋类,2/6是蔬菜,3/6是饭或面或粉(即三者比例是1:2:3)。午餐中的三低一高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即低油、低盐、低糖及高纤维。

营养午餐还得讲究1:2:3的比例,即食物分量的分配:1/6是肉或鱼或蛋类,2/6是蔬菜,3/6是饭或面或粉(即三者比例是1:2:3)。午餐中的三低一高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即低油、低盐、低糖及高纤维。

随着午餐的消化,你可能会有昏昏欲睡之感。在消化过程中,血液流到胃部,大脑中的血液较少,所以我们会感觉困乏。但你不要立即就午睡,因为它可能会引起你在夜间的睡眠紊乱。午餐或午休前做五六遍伸展运动,心经通畅,吃饭更香,午休也更踏实,而且心主喜悦,心经通畅了,人也会更开朗更乐观。

中医认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午时正是阴气和阳气交汇的关键时刻,正所谓“阴阳相搏谓之神”,午时心与肾交汇的规模越大,程度越高,人的精神就会越好,所以很多健身者就借此大好时机练“子午”功,以利用子时和午时天地气机转化来颐养身体。雅典的一所大学研究发现,那些每天中午午休30分钟或更长时间,每周至少午休3次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概率会下降37%。

午时对应属相是马,在炎热的夏天,与别的牲畜不一样,马跑得快需要血流量,马歇午,俗话说睡“子午觉”,能够补充心血气血。午时的调养我们也可以从属相上看出一些门道来,通常人们都有烈马倔驴之说,对待驴我们不能过多去抽打它,因为驴属于土地之性,你越抽它,它越不动、越犟。所以中国文化里面有叫顺毛驴之说,对于驴更多的是要哄着,否则它就会“尥蹶子“,这就像肾水需要的疏布一样。而马就不一样,属火,有烈性,更多的是要养,跟命运不患、运动不止的心一样。因为天地之气在这个时间段转换,转换的时候我们别搅动它,你没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扰天地之气,那么怎么办呢?歇着,以不变应万变。早在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午后的暑热,会小憩片刻,以保持体力,也产生了人也该歇歇了。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卧则血归于肝”。你要躺着睡一会儿,午时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且有助于推动血液运行,间接起到养神、养气、养筋的作用。肝脏对人体有着分布血液的重要作用,你睡午觉起来以后,肝脏就可以把血液输送到你的大脑,保证你的工作效率,磨刀不误砍柴工,希望大家在中午挤出一点时间睡会儿,特别是夏天,哪怕安静地躺一会儿,对身体以及接下来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午觉最好要平躺。平躺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保护你的颈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梁,一天到晚地撑着身体,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纪老的人,骨头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颈椎可以得到休息,腰也可以歇一会儿,长此以往,你就不会得腰椎增生、颈椎病,也不会得坐骨神经痛等病。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等。

对没有条件午睡的人,心平气和,自然地十指相合,做拜佛状,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慢慢闭上眼睛,也能让心得到一点点休息。入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会达到最佳境界。

养生小常识

心经也属于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端。所以,在有心痛、口渴、咽干、目黄、胁痛等症状时,应该考虑是不是心经的循行受到了影响。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凉风动水,荷叶卷着蜻蜓的影子,听来很消夏,可小“心”慌慌。暑热逼人多流汗,易伤心血。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心为主。夏练要以静为主,采取不劳形神、不伤津液的方式进行锻炼。要使气得泄(当汗出就汗出),因为夏天属阳,阳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则伤心,秋天就会得痰证(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会降低适应秋天的能力,所谓奉收者少。

中医常说“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令于心,故为君主”,也就是说心在人的各脏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与心有关。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患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夏季天热,容易烦躁伤心,食欲缺乏,可以多吃些养心安神的食物。例如莲子芯,味道比较苦,但善于清心火、健脾胃,直接泡水代茶饮或加粳米同煮成粥都可。乌梅也有解热除烦的作用,夏天的办公室零食尽可以换成冰糖、乌梅之类。

夏季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再加之夏天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多食冷饮或过食寒凉,或吹空调过冷过久,或熬夜玩乐,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夏季容易损伤脾胃阳气,产生暑湿,影响脾胃,所以夏季人们胃口不好,少食厌腻。常表现为疲乏无力、腹痛腹泻、食欲缺乏等。

生活小秘方

夏季平时容易犯急、暴躁,这是心火大的表现,揉一揉心窝,打通了心经,人就容易平静下来了。平时喝一点姜汤或做菜时多加点姜,即可有助于祛暑,又能温胃健脾、散寒止泻,治疗因吃不洁食物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因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有效防治上述症状。同时,生姜的挥发又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还可提神醒脑、疏风散寒祛湿、防治脾胃受寒及夏季暑湿感冒等。

浏览 9243评论 46

展开全部

热门菜谱

今日推荐

热门推荐

保存到手机
看更多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