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养生之巳时脾养生

2014-03-10健康养生
香哈知识

巳时(上午9~11点),脾经当令。对应属相是蛇,蛇一般是巳时开始爬出洞外寻食,故称“巳蛇”。脾是主运化的,脾不好心脏也好不了,脾不好胃也好不了,脾胃不和就会出现拉肚子o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化,为了好消化已经吃的食物,起来喝碗放点盐的开水,然后喝杯豆浆最好,把繁忙的工作先放一放,站起身来锻炼一下吧!

 

巳时——脾经正在尽职尽责

*认识身体健康的“保护神”

*脾经当令,消化食物的关键时刻

常流口水暗示脾经出问题

*巳时是老年人晨练的最好时间

思虑过度,伤心还可能伤脾

号称“千年野山参”的关元穴

*脾经上的妇科良穴——三阴交

脾经要穴对症调治常见病

*地机穴——老人便血

*公孙穴——胃酸吐酸水

*大横穴——阑尾炎

*血海穴——老年瘙痒

*太白穴——肌肉酸痛

 

巳时——脾经正在尽职尽责地分解食物

上午9 -11点是巳时,这时是脾经“值班”的时候。脾经是主消化的,这个时候,它要吸收营养。而这个时候也是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佳时候,是上学的人效率最高的时段,也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时候,可谓人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在中医的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经络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强人体的气血。脾是主消化的,早上吃的饭在这个时候开始运行。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个时候是非常适合工作和学习的。自然,这个阶段成为很多人卵足了劲“干革命”的时候。

关于脾,要多说两旬,因为对于脾,中西医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从大同的角度来看,中医认为脾有统血之功,而西医也认为脾有贮存血液的功能;中医认为脾有升清阳之能,西医也认为脾有提高免疫力的本事,二者算是求得了大同。所谓的小异则是指中医认为脾具有运化的功效,可以将脾中之精华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在西医看来,一个人如果肌肉饱满、气色红润则是其脾之气运化功能旺盛;反之,则脾气虚弱,进而会出现面黄肌瘦、软弱无力之状,而且不管他吃得再多,也会如此。

脾:

运化水液.- -对水液进行吸收和输布

运化水谷—,  消化食物后将营养输布全身

脾经上出问题的人会有什么感觉呢?因为脾有贮存和运化血液的功能,所以,如果脾经不通,身体就会常常出现冷、胀和麻痛的感觉。这也往往是造成很多人不同季节出现了过度反应的原因,即到了夏天他们身上比常人更烫,到了冬天本来以为他们身上会暖和些,结果却相反,他们身上比常人都冷,而且也比常人还怕冷。再者,一些人不自主地流口水,还有,不吃饭饿得慌,但一吃了饭就想吐,也多半要在脾经上找原因,因为足太阴脾经跟舌、咽部关系很密切。

俗话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嘴唇可以看做是健康的窗口,嘴唇的颜色、光泽、质地无一不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正常健康的嘴唇一般肤色红润而有光泽,干湿适度而有弹性。这就说明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一旦身体有问题,嘴唇就会出现改变。如果颜色红得过于艳丽或者是深紫红色,可能是俗称的体内“火大”引起的;如伴有口臭、呃逆的症状,说明脾胃湿热;如果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脾胃虚寒、寒入脾经,若如此就不要过度熬夜,那样会加剧你本已不足的能源的破坏性消耗。

养生小常识——人体反射区理论

神奇的中医面诊

脾的反射区域在鼻头。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一般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若鼻头发黄或白,则是脾虚,会出现汗多、畏风、四肢懒动、倦怠、不嗜食等。

 

※脾经当令—消化食物的关键时刻

我们的胃就像一口锅,吃了饭怎么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里的东西一点点消化掉。

脾是什么呢?脾宇的右边是一个卑,就像古代的一个烧火的、r头,在旁边加点柴,扇点风什么的。在五脏六腑里,脾就像个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们五脏六腑这个大宅门就都不舒服了,就会得所谓的“富贵病”,比如说糖尿病什么的。如果人体出现消瘦、流口水、湿肿等问题,都属于脾病。

困扰西方的肥胖症,随着冷饮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一个原因,就是无节制地喝冰冻饮料。喝冰啤、冰可乐、纯净水,让寒气直接进入体内,直接伤了脾胃,造成脾虚。为减肥苦恼的女士,如能杜绝冷饮,从暖胃入手,能取得实效。

脾脏最怕湿邪来犯,它喜欢干燥一点。补脾最好的东西是枣,但是吃枣伤牙,牙为肾花,所以古人讲要囫囵吞枣。但是千万不要去吞它,会出危险,最好把枣切成小块,去除内部硬核后吞,或者用粉碎机打成枣浆吞下,避免直接用牙咀嚼枣。

养脾可以多吃些豆类,适宜在夏天吃的豆类包括绿豆、白扁豆、荷兰豆、红豆、豌豆几种。这些豆子,或煮或炒或炖,可以变出多种花样,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除湿健脾。白术、山药也有同等作用。冬天吃阿胶效果最好,补血的同时滋补阴虚,消除内热,补肺虚,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因为它是血肉有情之物,滋补效果更明显。脸色不好看,就要靠它了。最好的吃法是用黄酒浸泡,黄酒温胃,而阿胶质黏腻,两个正好相助吸收。在补血的同时建议多吃甘蔗、胡萝卜、菠菜、桂圆和豆浆,这些都是补铁的食物。不推荐红糖,过甜伤脾脏,脾虚则面色发黑。

一般的脾热,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瓜果,忌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尤其是不能饮酒,少吃牛肉、羊肉等上火的食物。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是导致便秘的主要因素,其他还有心火旺盛、阴虚内热夹湿等原因。治疗上主要是清心脾积热,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连翘、大黄、木通、甘草等。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口水,每个人都流过。小时候流口水也许是可爱,但长大了还流口水,就成了不可言说的苦恼了。尤其是有些人晚上睡觉流口水,第二天一早总是湿了枕头,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因为睡姿不对。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有可能是脾虚造成的呢?

((黄帝内经》中说的明白: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还有“脾在液为涎”的记载,  “涎”就是我们俗称的口水,意思是说流涎主要是脾的问题。脾气虚了,口唇就易松弛,口水也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

l~2岁的小孩流口水主要是由于唾液腺发育还不完善,属于生理现象,如果2岁之后还存在口水滴答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小儿“脾胃有热”,火热会导致口水较多,不能自控。生理性流涎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的完善,婴儿能吞咽过多的唾液,流涎自然消失。无论是生理流涎还是病理性流涎,均应该保持口周围、下颌、颈部等部位的干燥。

很多大人也存在睡觉流口水的尴尬。祖国医学认为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表示身体肾虚气虚,其中偏向阳虚。所谓“阳”,就是指身体的机能状态。阳虚人士,肌肉弹力不足,容易松弛,因此睡着后,会张开口,形成口水外流。这种情况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我们常见到有些老年入的唾液好像特别多,总是管不住地从口角漏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退化,因条件反射明显减慢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流口水的现象。老年人多属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健脾益气为主,可以服用常见的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理中丸等成药。也可在上述汤方的基础上加入半夏15~20克,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对老年人流口水有较好的疗效。

既然找到了流口水的病根,那么如何治疗呢?健脾是流口水的有效方法,你要记住一点:只要是长在地里深处的都可以健脾。药粥一般用山药、薏苡仁等为基质,并可长期服用。将山药、扁豆、薏米、莲子等熬粥吃。可以服用陈夏六君汤治疗流口水:黄芪10克,党参6克,法夏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当归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生姜3片,大枣2枚.乌梅1 0克,炮姜10克,炙甘草6克。或可将益智仁、鸡内金研成细粉,每天吃一点,小儿每天0.5克,大人3~6克。

粳米粥:粳米50克,葡萄干10克,以适量清水先煮粳米至九成熟,加入葡萄干,共同炖煮至稀烂即可。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  《随患居饮食谱》中说:  “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纲目拾遗》中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食用大枣。

健脾:可用山药、白术、薏苡仁、土豆、白扁豆、红薯等,用它们熬粥、炖肉、单煮均可。如果放一点荷叶,醒脾效果会更好。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健脾的小妙法——固齿健脾法。中医认为: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心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此法操作简单,健脾强身,十分方便。这套固齿健脾法最好在上午9 -11点做,因为此时气血流注脾经,能够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伸缩运动。静坐且眼睛半闭,稍微张开嘴,尽量伸出舌头然后缩回,反复做36次,能利用五脏养颜面。

“蛇吐芯”运动。把舌体伸出后向左右来回摆动36次,动作有点像蛇吐芯子。

舌根运动。舌头顺时针、逆时针分别搅拌36次。此法能固齿、健脾胃。

浏览 13199评论 65

展开全部

热门菜谱

今日推荐

热门推荐

保存到手机
看更多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