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类型制定个体化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避免延误病情。
1、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医生会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如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等,针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体进行杀菌治疗。疗程通常需4-6周,重症患者可能需静脉给药。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培养及炎症指标,评估疗效。
2、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瓣膜穿孔、腱索断裂、巨大赘生物(直径>10mm)或发生栓塞事件的患者,需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手术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术、人工瓣膜置换术以及赘生物清除术,可有效清除感染灶并恢复心脏功能。术后仍需继续规范抗感染治疗。
3、支持治疗
包括严格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退热、镇痛等对症处理。贫血患者可补充铁剂或进行输血治疗,同时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4、并发症处理
若并发心力衰竭,需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改善心功能;发生脑栓塞或肺栓塞时,需根据病情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对于继发免疫反应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全程在心血管内科和感染科医生指导下治疗,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心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心脏超声复查,观察瓣膜结构和功能恢复情况。日常需注意口腔卫生,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