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妥英钠对心律失常的作用主要包括抑制钠离子内流、延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降低自律性、终止折返激动以及治疗洋地黄中毒相关的心律失常。该药物属于Ib类抗心律失常药,临床上常用于特定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
1、抑制钠离子内流
苯妥英钠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减少钠离子内流,从而降低动作电位的0相上升速率。这种作用能有效抑制异常冲动的传导速度,改善因心肌细胞兴奋性过高导致的心律失常。
2、延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
药物可选择性延长浦肯野纤维等传导系统细胞的有效不应期,使心肌细胞在复极后更长时间内无法被再次激活。这种特性有助于消除因多路径折返引发的心动过速。
3、降低自律性
通过抑制4相自动除极斜率,苯妥英钠能降低窦房结以外起搏点的自律性。这种作用对异位起搏点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明显治疗效果,特别是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
4、终止折返激动
药物通过改变传导速度和不应期的相互关系,消除折返环路所需的单向阻滞条件。这种机制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预激综合征相关的心律失常具有显著改善作用。
5、治疗洋地黄中毒相关的心律失常
苯妥英钠能特异性对抗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恢复钠钾泵功能、改善细胞内钙超载有关,是处理此类药物中毒的首选药物之一。
使用苯妥英钠治疗心律失常时需严格监测心电图变化,注意可能出现的眩晕、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副作用。静脉给药时应控制输注速度,避免血压骤降。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药浓度,根据患者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对于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