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观察舌苔主要通过颜色、厚薄、润燥、腐腻及剥脱等方面综合分析。舌苔是判断体质、病邪性质及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需结合整体辨证进行判断。
1、颜色
正常舌苔为薄白苔。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若苔白厚腻多为寒湿或痰饮;黄苔主热证,苔色越黄提示热邪越重;灰黑苔多属热极或寒盛,需结合舌质判断寒热属性。
2、厚薄
苔薄者病邪轻浅,常见于外感初期或正气未伤;苔厚者多属邪盛入里,如食积、痰湿内蕴。观察时需注意苔的覆盖程度,若透过舌苔可见舌质为薄苔,反之为厚苔。
3、润燥
润泽适中为正常。苔面水分过多称为滑苔,主阳虚水停;苔面干燥少津称为燥苔,常见于热盛伤津或阴虚火旺。重病患者出现苔燥如砂,提示阴液枯竭。
4、腐腻
腐苔形如豆腐渣堆积,多属阳热有余、湿浊内蕴;腻苔苔质致密如涂浆糊,常见于痰湿、食积。观察时需注意苔质颗粒的粗细及附着状态。
5、剥脱
舌苔部分脱落称为剥苔,提示胃气阴两虚。地图舌(花剥苔)多见于小儿脾虚或过敏体质。全舌光剥无苔(镜面舌)属胃阴枯竭危候。
日常观察舌苔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进食染色食物后立即查看。伸舌时需自然舒展,不可过度用力。注意舌苔变化需与脉象、症状结合分析,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辨证,避免自行片面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