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薄是否属于疾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判断。生理状态下,内膜厚度会随月经周期变化,此时无需特殊处理;但若由病理因素导致,则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
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中呈现动态变化。月经刚结束时内膜较薄,进入增殖期后逐渐增厚,至分泌期达到最厚状态,这种生理性变薄属于正常现象。若育龄期女性在排卵期多次超声检查显示内膜厚度持续低于7毫米,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这种情况需考虑是否存在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分泌不足等问题。对于围绝经期女性,随着卵巢功能衰退,内膜逐渐变薄属于正常生理过程。
病理性内膜薄常见于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等情况。反复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刮宫术容易损伤基底层内膜,导致宫腔粘连形成,表现为内膜菲薄、宫腔形态异常。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能破坏子宫内膜结构,造成不可逆性内膜变薄,常伴随月经量减少或闭经。
建议存在受孕困难或异常子宫出血的女性及时就医,通过超声、宫腔镜、性激素六项等检查明确原因。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宫腔粘连分离术或抗感染治疗,以促进内膜修复和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