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息肉逐渐增大时,患者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黏液便、腹痛或腹胀以及里急后重感等排便异常。这些表现通常与息肉对肠道的刺激或损伤有关。
1、便血
肠息肉表面血管破裂或摩擦可能导致便血,血液常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与大便混合或附着于表面。若长期出血可能引发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
2、排便习惯改变
息肉体积增大可能刺激肠道,导致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现象,但需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鉴别。
3、黏液便
息肉分泌黏液或刺激肠道黏液分泌增加,可能导致大便表面带有透明或白色黏液。若黏液呈脓性或有恶臭,需警惕继发感染或癌变可能。
4、腹痛或腹胀
息肉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导致阵发性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
5、里急后重感
直肠部位的息肉可能刺激肠壁,引起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尤其在排便后症状仍持续存在时需引起重视。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肠息肉后,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术后需遵医嘱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应注意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