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在临床诊断中主要用于评估循环系统功能、识别相关疾病及监测病情变化,是判断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
1、评估循环系统功能
血压由心脏收缩产生的压力(收缩压)和舒张时的压力(舒张压)组成。收缩压反映心脏泵血能力及动脉弹性,舒张压体现外周血管阻力。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当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时提示高血压,低于90/60mmHg则可能为低血压,需结合症状判断是否需干预。
2、辅助诊断心血管疾病
长期高血压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硬化、心肌肥厚等病理改变。急性血压异常如休克时血压骤降,或主动脉夹层患者出现双上肢血压差异>20mmHg,均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此外,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有助于鉴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
3、监测治疗效果与预后
对于高血压患者,规律测量血压可评估降压药疗效,指导剂量调整。术后或危重患者需持续监测血压变化,如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压回升提示补液有效,而脑出血患者血压过高可能加重颅内水肿。研究显示,血压控制达标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40%,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5%。
日常建议定期使用校准的血压计测量,选择安静状态下测量并记录数值。若发现血压持续异常或伴随头晕、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完善心电图、血脂等检查,由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