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错位后的康复锻炼需根据恢复阶段循序渐进,通常包括急性期保护、恢复期锻炼、功能恢复训练、平衡协调训练以及专业理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
1、急性期保护
骨头错位初期需严格制动,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患处,避免关节活动以防止二次损伤。此阶段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如收缩大腿肌肉保持5秒后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并预防肌肉萎缩,但禁止负重或主动活动关节。
2、恢复期关节活动
拆除固定装置后,先从被动关节活动开始。家属或治疗师辅助进行屈伸、旋转等动作,每日2-3组,每组10-15次,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如肘关节错位恢复期可做握拳-伸展训练,腕关节可进行掌屈背伸练习,活动度以疼痛可耐受为限。
3、功能恢复训练
进入稳定期后强化肌力训练,上肢可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下肢可做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膝关节错位者需着重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损伤者需进行提踵训练,配合平衡垫站立等本体感觉训练,每日训练量逐步增加10%-15%。
4、平衡协调训练
单腿站立训练从扶墙维持30秒开始,逐步过渡到闭眼站立。使用平衡板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模拟日常行走姿势。脊柱错位恢复者可进行鸟狗式等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动作需在无痛范围内进行,避免突然发力。
5、专业理疗配合
医院康复科可进行超声波治疗促进软组织修复,关节松动术改善关节活动度,神经肌肉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水中运动利用浮力减轻关节负荷,温热疗法缓解僵硬感,这些需由物理治疗师评估后开展。
康复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位,训练后出现肿胀需冰敷处理。上肢错位者6周内避免提重物,下肢损伤者3个月内使用拐杖部分负重。整个康复周期需持续3-6个月,训练强度应根据肌力测评结果动态调整,切忌自行增加负荷导致再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