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通常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项,是评估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个体的生理状态和病情变化。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诊疗方案。
1、体温
正常人体温范围在36℃~37℃之间,可通过腋下、口腔、耳道或直肠测量。体温异常如发热(高于37.3℃)或低体温(低于35℃)可能提示感染、代谢紊乱、环境暴露等问题。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需警惕严重疾病。
2、脉搏
反映心脏搏动频率和节律,成人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触诊桡动脉、颈动脉等部位可测量。脉搏过快(心动过速)或过慢(心动过缓)、节律不齐可能提示心脏疾病、电解质失衡或甲状腺功能异常。
3、呼吸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观察胸廓起伏可计数。呼吸急促(大于20次)、过缓(小于12次)或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异常,可能与肺部疾病、酸中毒、神经系统病变相关,严重时可能发生呼吸衰竭。
4、血压
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正常值为收缩压9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使用血压计测量肱动脉压力,血压过高(≥140/90mmHg)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血压过低(小于90/60mmHg)可能导致器官灌注不足。
日常应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健康人群可定期测量基础值作为参考。若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脉搏不规则或血压显著异常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病患者需加强监测,诊疗过程中应配合医护人员规范测量以确保数据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