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体中毒通常由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酗酒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胰岛素治疗等方法改善。
一、原因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体内胰岛素严重不足,脂肪大量分解产生酮体,导致血液酸化。患者常伴随多尿、口渴、呼吸深快等症状。
2.长期饥饿或过度节食
身体在缺乏葡萄糖供能时,会分解脂肪产生酮体,若酮体累积超过代谢能力,可能引发中毒,表现为乏力、恶心等。
3.酗酒
酒精抑制肝糖原分解,促使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同时酒精代谢产物加重代谢紊乱,常见于长期酗酒者。
二、治疗方法
1.补液治疗
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循环稳定。
2.胰岛素应用
针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并促进葡萄糖利用。
3.纠正酸中毒
重度酸中毒时(如血pH小于7.0),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缓慢纠酸。
4.并发症处理
如存在感染,需联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三、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和尿酮体,出现恶心、呼吸异常等症状时立即就医。
2.避免长期空腹或极端节食,每日保证足够碳水化合物摄入,成年人建议每天摄入不少于130g。
3.酗酒者应逐步戒酒,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胰岛素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