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常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因素、自身免疫异常、代谢异常以及胆汁淤积等,具体病因需结合检查结果判断。若出现乏力、黄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病毒感染
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均可引发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体液或消化道传播,感染后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肝区疼痛等症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等。
2、药物或毒物因素
长期酗酒可能引发酒精性肝炎,表现为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片等可能诱发药物性肝炎。此类患者需立即停用肝损伤药物,并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保肝药物。
3、自身免疫异常
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可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常见于女性患者,常伴有抗核抗体阳性。治疗以抑制免疫反应为主,常用醋酸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药物,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
4、代谢异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患者肝脏出现脂肪沉积和炎症,可通过控制体重、服用奥利司他胶囊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因铜代谢障碍引发肝炎,需采用青霉胺片等金属螯合剂治疗。
5、胆汁淤积
胆总管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可能继发胆汁淤积性肝炎。治疗需解除梗阻因素,如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或通过内镜取石术、胆管支架置入术等干预。
建议存在肝炎高危因素或疑似症状者,及时进行肝功能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筛查、腹部超声等检查。日常需避免饮酒、规范用药、控制体脂率,确诊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规范化治疗,防止进展为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