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可能是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失血过多或红细胞破坏增加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红细胞生成不足
红细胞生成不足常见于造血原料缺乏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摄入不足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肿瘤浸润骨髓时,造血功能受损,红细胞生成减少。这类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乏力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维生素B12片、叶酸片等补充造血原料。
2、失血过多
急慢性失血会导致红细胞总量下降。急性失血如外伤出血、手术失血,短期内大量失血可能引发休克。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痔疮出血或女性月经过多,长期隐性失血易导致缺铁性贫血。治疗需先止血,同时使用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补充铁剂,必要时需输血治疗。
3、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破坏加速常见于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结构异常。获得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疟疾感染或药物诱发溶血。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脾肿大等症状,通常需要根据病因使用地塞米松片、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严重时需进行脾切除术。
若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血常规、铁代谢等检查。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治疗期间应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水平,避免自行使用补血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