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肌后群主要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以及踇长屈肌等肌肉,这些肌肉协同工作以完成下肢的运动功能。
1、腓肠肌
腓肠肌位于小腿后侧浅层,分为内侧头和外侧头,向下延伸形成跟腱。其主要功能是使踝关节跖屈,并在行走、跑步时协助膝关节屈曲。该肌肉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跟腱炎或肌肉拉伤。
2、比目鱼肌
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深层,起自胫骨和腓骨上部,同样参与跟腱的构成。其主要作用是在站立时维持身体平衡,通过持续收缩实现踝关节的稳定性。久站或运动不当易引发该肌肉痉挛。
3、胫骨后肌
胫骨后肌位于小腿深层内侧,起自胫骨和腓骨骨间膜,止于足舟骨。其核心功能是使足部内翻,并在步行支撑期控制足弓形态。该肌肉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获得性扁平足。
4、趾长屈肌
趾长屈肌起自胫骨后面,肌腱经内踝后方延伸至足底,支配第2-5趾的屈曲运动。该肌肉协同足底肌群参与抓地动作,长时间穿高跟鞋可能造成肌腱劳损。
5、踇长屈肌
踇长屈肌位于小腿深层外侧,肌腱经内踝进入足底,主要控制踇趾的屈曲运动。其在推进步态周期中起关键作用,登山或芭蕾舞者易出现该肌腱腱鞘炎。
日常运动前建议进行充分热身,重点拉伸小腿三头肌。若出现局部肿胀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冰敷并抬高患肢,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持续性疼痛或肌力下降需尽早就医,通过超声或MRI检查排除肌腱撕裂等严重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