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避孕药目前仍处于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上市使用。不过,常见的男性避孕方式主要包括激素类药物、非激素类药物以及物理避孕方法等,具体用药需遵医嘱。
1、激素类药物
激素类男性避孕药通常通过抑制精子生成达到避孕效果,例如十一酸睾酮与孕激素的联合用药。这类药物通过外源性补充睾酮和孕激素,抑制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减少内源性睾酮分泌,从而降低精子数量。但可能存在激素水平波动、性欲变化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
2、非激素类药物
非激素类避孕药主要作用于睾丸支持细胞或精子成熟过程,例如雷公藤内酯、Adjudin等实验性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干扰精子形成的关键步骤(如顶体反应或精子运动能力)达到避孕目的,但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尚未获批上市。
3、物理避孕方法
物理避孕手段包括输精管结扎术、可逆性输精管滤过装置等。输精管结扎通过手术阻断精子运输路径,避孕效果持久但属于有创操作;新型滤过装置则通过植入可吸收材料暂时阻塞输精管,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操作。这类方法不影响性功能,但存在术后感染、局部疼痛等风险。
目前男性避孕药的选择较为有限,建议优先使用避孕套等成熟避孕方式。若有避孕需求,应前往正规医院生殖医学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评估适用方案。正在研发中的男性避孕药(如DMAU凝胶)需进一步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建议自行尝试未获批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