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免疫系统受损、患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职业暴露的人群,例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鸽粪接触者等,需提高警惕。
1、艾滋病患者
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机体难以有效抵抗隐球菌入侵。这类患者感染隐球菌后易发展为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能出现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症状,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抗真菌药物治疗。
2、器官移植受者
器官移植术后需长期服用他克莫司、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排斥反应,但此类药物会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导致隐球菌感染风险增加。这类人群一旦出现肺部隐球菌感染,常表现为咳嗽、胸痛,可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检测确诊,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联合抗真菌药物。
3、糖尿病患者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功能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隐球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感染隐球菌后常见肺部受累,可能出现低热、咳痰等症状,治疗需在控制血糖基础上使用氟康唑等药物,同时注意监测肝肾功能。
4、鸽粪接触者
隐球菌常存在于鸽粪、腐烂木材等环境中,园林工作者、养鸽人等职业暴露人群可能通过吸入气溶胶化的隐球菌孢子感染。此类人群接触污染物后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确诊需进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或抗原检测,确诊后需规范抗真菌治疗并脱离污染环境。
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人群应避免接触鸽粪等潜在传染源,从事高危职业时需佩戴防护口罩。若出现持续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呼吸科就诊,进行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明确诊断,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真菌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