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可能累及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该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常表现为下腹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或发热等症状。
1、定义及发病机制
盆腔炎症是由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侵入生殖系统引发的感染。病原体可通过性传播、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途径蔓延至盆腔,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及炎性渗出。
2、常见病因
主要病因包括性传播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等。高危因素涉及多个性伴侣、不洁性生活、宫腔手术史或既往盆腔炎病史。此外,阴道菌群失调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3、典型症状
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持续性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且异味明显,可能伴有发热、寒战或异常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常出现反复下腹隐痛、腰骶酸痛,部分患者伴随月经失调或不孕。查体可见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等体征。
4、治疗方法
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联合甲硝唑等广谱抗生素。对于形成盆腔脓肿或抗生素治疗无效者,需考虑腹腔镜手术清除病灶。慢性期可辅以物理治疗改善血液循环。
日常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经期性行为,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诊断,以免延误治疗导致输卵管粘连或不孕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