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肿可能是由外伤、关节炎、心力衰竭、静脉功能不全、肾脏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具体病因需结合伴随症状及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外伤
踝关节扭伤或骨折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并伴随肿胀。患者常出现疼痛、皮肤瘀斑、活动受限等症状。急性期可进行冷敷,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布洛芬片、跌打丸等药物缓解症状。
2、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腔内引发炎症反应。类风湿关节炎则因滑膜增生导致关节肿胀,常伴晨僵、对称性疼痛。治疗可选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秋水仙碱片、甲氨蝶呤片等药物。
3、心力衰竭
右心衰竭导致体循环淤血时,血液回流受阻引发下肢水肿,通常从足踝向上蔓延。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地高辛片等药物治疗。
4、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曲张或深静脉血栓形成会阻碍血液回流,造成静脉性水肿,特征为晨轻暮重、皮肤色素沉着。可穿戴医用弹力袜,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迈之灵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改善循环。
5、肾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导致低蛋白血症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发凹陷性水肿。慢性肾衰竭患者可能出现眼睑与踝部同时水肿,伴尿量减少。治疗需控制蛋白尿,使用缬沙坦胶囊、呋塞米片、碳酸氢钠片等药物。
若脚踝肿胀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呼吸困难、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或肾内科就诊。日常需避免长时间站立,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