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效避孕药主要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影响子宫内膜、抑制输卵管蠕动以及调整激素水平等机制实现避孕效果。正确使用时避孕成功率较高,但需遵医嘱规范服用。
短效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成分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有效阻止卵泡发育和排卵。这种双重激素的协同作用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激素环境,防止排卵过程发生。
药物中的孕激素成分可使宫颈黏液变得黏稠且量减少,形成物理屏障阻碍精子穿透。黏液的理化性质改变会显著降低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活动能力,阻止其与卵子相遇。同时药物成分会抑制子宫内膜增殖,使其变得薄而不利于受精卵着床。这种宫腔内环境改变可有效阻断胚胎植入的生理过程。孕激素还会影响输卵管正常蠕动节律,改变输卵管上皮纤毛运动,从而干扰受精卵向宫腔的正常运输。
需要每日定时服用以保证体内药物浓度稳定,漏服可能影响避孕效果。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突破性出血、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通常1-3个月经周期后可自行缓解。存在静脉血栓高风险因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者禁用。建议用药前进行乳腺检查、血压测量等基础健康评估,服药期间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