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状细胞常见于单层柱状上皮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中,也可能少量存在于部分复层上皮中。这类细胞因形似高脚杯而得名,具有分泌黏液的功能,对上皮组织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1、单层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的黏膜层,如小肠和大肠。它们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通过分泌黏液形成保护屏障,可中和胃酸、润滑食糜并减少肠道摩擦损伤。例如小肠绒毛上皮中的杯状细胞与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
2、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此类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黏膜,如气管和支气管。杯状细胞与纤毛细胞交替排列,其分泌的黏液能吸附空气中的灰尘、病原体等异物,配合纤毛摆动形成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研究发现呼吸道上皮中杯状细胞数量在炎症刺激下会异常增生。
3、复层上皮
少量杯状细胞可存在于眼结膜等特殊部位的复层柱状上皮中。这些细胞分泌的黏液成分参与构成泪膜黏蛋白层,能维持角膜湿润度。但与单层上皮相比,复层上皮中的杯状细胞分布密度显著降低。
需注意杯状细胞不会存在于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表皮)或变移上皮(如膀胱)中。在组织学学习中,可通过阿尔新蓝染色法特异性显示杯状细胞内的酸性黏液蛋白。建议结合病理切片观察不同部位杯状细胞的形态差异,同时注意区分杯状细胞增生(如慢性支气管炎)与化生(如Barrett食管)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