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常用药物类型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以及其他新型药物等。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选择。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改善抑郁情绪。常见的药物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适用于轻中度抑郁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失眠等不良反应,通常随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减轻。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该类药物可同时调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神经递质,代表药物有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相较于传统药物,其作用范围更广,对伴随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效果较好,但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3、三环类抗抑郁药
作为较早开发的抗抑郁药,包括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品种,通过阻断多种神经递质再摄取发挥作用。虽然疗效确切,但因其对胆碱能受体、组胺受体等作用较强,易导致口干、便秘、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现多作为二线用药。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减少神经递质分解,如吗氯贝胺等。由于需要严格限制含酪胺食物的摄入以避免高血压危象,临床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难治性抑郁症。
5、其他新型药物
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安非他酮,以及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等。这些药物作用机制新颖,副作用相对较少,为不同症状特点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抑郁症患者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根据个体反应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治疗初期可能出现轻微不适,若出现严重副作用或情绪波动应及时复诊。用药期间需配合心理治疗,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