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痛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药物,常见治疗方法包括局部用药、口服药物、抗过敏治疗、物理治疗等。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
1、局部用药
细菌感染引起的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类药物。真菌感染需应用硼酸酒精滴耳液,化脓性中耳炎需先清理脓液再用药。局部用药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炎症和疼痛。
2、口服药物
剧烈疼痛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明确细菌感染时,需配合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等口服抗生素。病毒感染需使用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需注意药物过敏史。
3、抗过敏治疗
过敏性耳道水肿引发的疼痛,需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严重过敏反应可能需短期外用氢化可耳用乳膏,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激素使用时长。
4、物理治疗
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耳痛,可通过咀嚼口香糖、捏鼻鼓气等动作调节中耳压力。急性期可采用局部热敷改善血液循环,配合微波理疗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炎症吸收。
5、手术治疗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行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外伤性鼓膜穿孔超过3个月未愈合者,需进行鼓膜修补术。术后需定期复查听力恢复情况。
出现耳痛症状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掏挖耳道,游泳后及时清理耳内积水。用药期间严格遵循医嘱,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特别是抗生素需完成规定疗程以防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