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由于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的血氧异常,可分为I型(低氧性)和II型(高碳酸性),常见病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等,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需根据类型采取氧疗及机械通气等措施。
1、分类与病理机制
I型呼吸衰竭以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为特征,常见于肺实质病变;II型则伴随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多由气道阻塞或呼吸肌疲劳引起。两者病理机制不同,治疗方案需针对性调整。
2、常见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重症哮喘、大面积肺炎等肺部疾病是主要诱因;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病变等导致呼吸肌无力,或急性肺栓塞等循环障碍也可引发。部分病例与药物过量、创伤等因素相关。
3、临床表现与治疗
患者通常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多器官衰竭。治疗需立即纠正缺氧,I型可高浓度吸氧,II型需控制性氧疗;同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必要时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或神志改变,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完善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由医生评估病因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自行调整吸氧浓度或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