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血尿一般指每升尿液中混入超过1毫升的血液,此时尿液可能呈现淡红色、洗肉水样或伴有血凝块。但尿液颜色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能单纯依靠颜色判断出血量。
1、血尿的判定标准
医学上通常认为每升尿液中血液含量超过1毫升即可导致肉眼可见的颜色改变。这种情况下尿液可能呈现从淡粉色到深褐色不等的颜色变化,具体颜色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尿液酸碱度。
2、影响因素
尿液酸碱度变化可使血红蛋白呈现不同颜色,酸性尿常呈棕红色,碱性尿多显鲜红色。尿液浓缩程度也会影响颜色深浅,晨起第一次排尿因浓缩更易显现颜色改变。某些食物(如甜菜)或药物(如利福平)可能导致假性血尿。
3、临床意义
肉眼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外伤等疾病。肾小球源性血尿多伴尿泡沫增多,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可能伴有尿频、尿痛等症状。部分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抗凝治疗也可能引发血尿。
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建议及时就诊,通过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就诊前可记录血尿出现频率、是否伴随疼痛、发热等症状,避免剧烈运动。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需警惕泌尿系统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