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通常由外伤、疾病以及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具体病因需结合临床检查明确。若出现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
1、外伤性损伤
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或暴力打击等外力作用可能直接导致脊柱骨折或脱位,进而压迫或撕裂脊髓组织。患者常伴有局部剧烈疼痛、肢体感觉异常甚至瘫痪等症状。急性期需立即制动,可通过甲钴胺片、塞来昔布胶囊、甘露醇注射液等药物减轻神经水肿和炎症反应,严重时需手术复位固定。
2、疾病因素
脊髓肿瘤、多发性硬化或脊髓炎等疾病可能破坏脊髓结构和功能。例如肿瘤占位会压迫神经传导束,导致进行性肌力下降和大小便失禁。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抗炎,注射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感染,必要时行肿瘤切除术。
3、退行性病变
长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脊髓型颈椎病可能逐渐压迫脊髓。这类损伤多表现为慢性肢体麻木和步态不稳,可通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缓解疼痛,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辅以牵引或椎管减压术改善压迫。
出现疑似脊髓损伤症状时,需避免随意搬动患者,防止二次损伤。建议尽快到神经外科或骨科就诊,通过MRI、CT等检查评估损伤程度。治疗期间需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并在康复科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