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疗法是否起效一般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症状评估等方式进行综合判断,具体需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分析。
影像学检查是判断靶向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医生通常会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安排CT、MRI或PET-CT等检查,通过对比肿瘤的大小、数量及代谢活性的变化来评估疗效。若肿瘤明显缩小或稳定,通常提示治疗有效。若出现肿瘤增大或新发病灶,则可能需调整方案。
肿瘤标志物检测可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例如肺癌患者治疗期间监测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等标志物水平,若数值持续下降或保持稳定,可能反映治疗有效。但需注意部分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病情不完全同步,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临床症状改善也是评估疗效的直观依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减轻、咳嗽咳血减少、食欲体力恢复等表现,可能提示治疗有效。但症状具有主观性,需注意部分症状缓解可能由辅助治疗措施引起,需与影像学检查相互印证。
靶向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避免自行解读检查报告。若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迹象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调整方案。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态,配合营养支持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