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补血方式一般包括饮食调理、口服铁剂、静脉补铁、治疗原发病以及输血治疗等,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方案,避免自行用药。
1.饮食调理
日常可适量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促进铁吸收。但单纯饮食调整仅适用于轻度贫血或预防阶段。
2.口服铁剂
常用药物包括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胶囊、琥珀酸亚铁颗粒等,需空腹服用以提高吸收率。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黑便、便秘等反应,通常无需停药,可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症状。
3.静脉补铁
适用于口服不耐受、吸收障碍或急重症患者,常用蔗糖铁注射液、右旋糖酐铁注射液等。治疗期间需监测过敏反应,通常在医院由医护人员操作,疗程根据血红蛋白恢复情况调整。
4.治疗原发病
针对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等病因进行治疗。如胃溃疡患者需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联合止血,子宫肌瘤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寄生虫感染者需服用阿苯达唑片驱虫。
5.输血治疗
仅在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严重缺氧症状时考虑,采用悬浮红细胞输注快速改善携氧能力,但需注意输血相关风险,不能替代根本性治疗。
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常规检查和铁代谢指标,通常血红蛋白在2周后开始上升,1-2个月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3-6个月以补充储存铁。避免同时饮用浓茶、咖啡等影响铁吸收的饮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出现严重胃肠反应或过敏时应及时就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