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期间监测胎儿健康状况的方法包括定期产前检查、胎动监测、超声检查、胎心监护以及血压和血糖监测等,需根据妊娠周数和个体情况综合评估。若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1.定期产前检查
孕妇需按医生建议的时间进行产检,通常孕28周前每4周一次,28-36周每2周一次,36周后每周一次。检查内容包括测量宫高、腹围、体重,评估胎儿发育情况,并通过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筛查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等问题。高危孕妇可能需要增加检查频率。
2.胎动监测
孕18-20周开始自觉胎动,孕28周后需规律计数。每天固定时间(如餐后1小时)记录1小时内的胎动次数,正常为3-5次/小时。若12小时胎动少于20次,或较平日减少50%以上,提示胎儿可能缺氧,需立即就诊。
3.超声检查
孕期至少进行3次系统超声检查筛查:孕11-13周测量NT值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孕20-24周进行大排畸检查观察器官结构;孕30-32周评估胎位、胎盘及羊水情况。三维/四维超声检查可辅助诊断胎儿体表畸形,但需避免非医学需要的频繁检查。
4.胎心监护
孕32-34周开始每周进行胎心监护,通过探头监测20分钟内胎心基线、变异及加速情况。正常胎心率110-160次/分,出现胎心过缓、变异减少或宫缩后胎心减速等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评估胎儿安危。
5.血压及血糖监测
妊娠期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并发症。孕妇需每周测量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需警惕子痫前期。血糖监测包括空腹小于等于5.1mmol/L、餐后1小时小于等于10.0mmol/L、餐后2小时小于等于8.5mmol/L,超标者需通过饮食运动或胰岛素控制。
孕妇应保持均衡饮食,每日补充叶酸400μg直至孕3个月,孕中晚期增加铁和钙的摄入。避免接触辐射、有毒物质,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若出现阴道流血、持续腹痛、头痛眼花、胎动骤减等情况,需立即到产科急诊就诊,必要时进行生物物理评分或OCT试验评估胎儿宫内状况。